close

 

記得在『老貓學出版』網站裡,老貓有論述何種書會賣的大紅大紫。
答案是:「幫讀者找到情緒的出口。」

 「我是女王」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。在1995年金融業大起之後,女性同胞的收入明顯增加。原本以前的男性收入均高於女性,尤其台灣在80年代末期電子業中賺到錢的均以男性工程師為主,所以在金融業起來之前,男性同胞的收入普遍高於女生。

金融業能夠讓女性同胞發揮所長,理由當然是女生的個性、天性、外貌與男生的豬哥,讓金融業比電子業更吸引女性願意加入。像是金融業穿著光鮮亮麗的套裝,不用對著電腦算無聊的邏輯,金飯碗(雖然現在不是了)的穩定,在在讓金融業吸引了大批女性同胞的加入。

服務業在1995年後的興起,尤以金融業帶頭領軍之下,女性同胞的收入大增。但是在感情面上,女性同胞的要求卻沒有隨之改變。一般女性仍然希望老公有負起養家的依靠安全感,冀望老公無論在學歷、收入與見識上均不亞於自己。再加上網站的興起,讓女性同胞認清女性自己的需求與男人的真相,也知道什麼是真正的「好男生」。

收入與謀生能力的增加,讓女性對婚姻有更多的選擇與期待。可惜在「好男人」人數沒有增加,但是女性對男性要求增加的情況下,現今約25~35歲的女性,在感情路上遇到了許多的問題與挫折。

「女王」的部落格與文章,正好讓台灣女性同胞在面對新時代感情問題時,找到了一個宣洩的出口。就如同「慾望城市」之於美國/台灣一樣;時代的變動產生的疑惑,這部影集幫女性同胞找到了感情宣洩的出口而大紅大紫。女王的成功,其實就是寄於上述的情況而產生,或台灣新時代的女性找到了情緒的出口。

《海角七號》幫台灣觀眾找到了什麼情緒的出口呢?

(1)屬於台灣人的笑話

這在我上篇文章中,己經有詳細的陳述。在此節錄之。

「好萊嵨電影的笑點己經是全球化了,美國幽默深植人心。雖然在看電影時仍然開懷大笑,但是看到金髮碧眼的人在耍寶,總有點違和感。

台灣之前國片或是周星馳之類的港式笑點,卻往往黃腔當主軸、低級當好笑。不知道是編劇差還是導演爛,總是拿情色的事情來開玩笑,或是搞一些低級的動作當有趣。好笑歸好笑,總是難登大雅之堂,而且不一定會讓人舒服。

海角七號的笑點,幾乎完全是台灣在地生活化的笑點。裡面從來不會再拿人體情色來開玩笑,而是用日常生活普通老百姓的事物,來當作笑點引爆。這在國片史上,絕對是一件空前的事情!把海角七號視為搞笑片,也是一個不錯的觀賞角度 XD

(2)十幾年來首部可以開心看完的國片

自從90年代國片被好萊嵨特效打到爬不起身之後,仍有志拍片的導演,在個性上對藝術性有強烈的堅持,造成國片常常變成令人難以愉悅看完的藝術片。這種自我滿足的片子,讓國片更是一崛不振,甚至使年輕一輩不願意進電影院看枯譟的電影。

電影雖號稱藝術,但是仍然是需要大眾買帳的一種娛樂。不能吸引大眾觀看的電影,根本就是浪費錢的作品。像是之前拿輔導金的國片,完全就是一種侯孝賢遺毒下的產物;真正欣賞《悲情城市》有幾個台灣人,我非常好奇。

真正的電影高手,應該是在所謂商業片中,加入自己的元素,並且讓觀眾認同自己的見解,才是王道!那種自爽型的藝術片,好聽一點是前衛,難聽一點就是能力不足的騙錢作品。

《海角七號》就是一個良好的典範。在商業片中,導演加入了自己想要表達的事情。不但讓觀眾可以順利的看完電影,還開心的走出電影院,並且認為自己有所得,也認同導演的想法。《海角七號》確實在此事上,為十幾年來國片首見作品。

(3)台灣在地關懷

《海角七號》把台灣小鎮的心聲,表現的淋漓盡致。台灣小鎮面對的問題,在《海角七號》均描寫的非常令人動容。像是小鎮年輕人的外移、財團的貪婪、文化的消失等等,均在電影中有極為搶眼的表現。還有像是台灣小鎮的鄉土民情,演員的表現讓觀眾往往會心一笑,拍手撐膛。

我的前同事R小組表示,在那中秋節(星期天)於高雄老家看完《海角七號》,正準備搭高鐵回台北時,心中只有一句話:「他媽的台北」。這句電影裡的第一句話,正代表著台灣長久以來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。我們R小姐傷心到第二天星期一,還請假在台北租屋處休息療傷。拋開台北縣市500萬人,其他台灣共1800萬人,想必也有著R小姐的心情吧。

《海角七號》讓台灣人的情緒,透過電影找到了一個宣洩的出口。也希望未來的台灣導演,能夠向魏導看齊,拍一些令人有動力走進電影院的商業片,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情緒隱含在商業片中,這才是電影的王道啊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jboy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