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大概是從「超級星光大道」一開始播出時就開始看了吧,只是沒有想到這個節目後來會這麼紅。我媽和我弟非常喜歡看歌唱比賽目,「快樂星期天」當然是每週必看。只是在某個星期六晚上亂轉,竟然就發現了「超級星光大道」。
我會繼續看下去也不是因為”楊宗緯”,而是聽到了”陳亭慧”的自創歌曲。那一集之前之後的歌手都不太記得,其中唱的有好有壞,但是”陳亭慧”的自創歌曲確讓我有驚豔的感覺!!還記得那首是”娃娃大變身”,一聽就可以感覺得出來她用她的生活經驗寫出來純真的歌曲,帶著大學生對愛情青澀的感覺與未受社會洗禮的童心,讓我不自覺得會心一笑。後來像是她的成名曲”給姐的祝福”,也讓我頗為動容;至於我弟很喜歡那首”不能吃牛肉麵”,xd
讓我第一次特別注意到”楊宗緯”,也是第一次發現”陳亭慧”的大缺點,就是在第十集的”再見風華:老歌指定賽”。這一集製作單作請所有的男參賽者男唱女生原唱老歌,女的唱男生原唱的老歌。像是請男生唱鄧麗君,女生唱費玉清的歌一樣。這種比賽就發現可以讓參賽者的歌唱缺點無所遁形,不能躲在選歌的保護傘之下。舉例來說,某男參賽者超級喜歡選陶喆的歌曲,而且唱的不錯;但是請他唱別人的歌曲時就很不一定那麼好。那一集我只記得前面幾位參賽者真是用「慘不忍賭」這四個字來形容,有些人唱的簡直和「殺豬」差不多(請原諒我,這己經是我想到委婉的形容詞)。在楊宗緯、林宥嘉還是許仁杰之前,沒有一個參賽者合格的。
在第十集楊宗緯帶著一個皮箱,手插口袋,然後看起來很緊張但是非常圓滿的唱完某女星的老歌。那個時候才是真的讓我覺得他的唱歌技術特別好,開始欣賞他。確實從快樂星期天到超級星光大道這麼多的參賽者中,楊宗緯的唱歌技術確實是技高一籌,和其他人有一段明顯的差距。就算蕭敬騰在某PK賽打敗楊宗緯,我個人認為那是製作單位故意安排的;或是說當時要不是楊宗緯忘詞,裁判可能還找不到讓他輸的理由。
目前分類:心得感想 (58)
- Jun 13 Wed 2007 11:01
超級星光大道
- Jun 05 Tue 2007 15:45
買啥股票好?

在某次同學會中,某投信的同學說了一句精典名言:「最近股市交易清淡,都沒有散戶可以坑殺!」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,讓我認清楚資訊不對稱之下的散戶悲哀。
身為MBA,又是財管發跡的年代,在研究所時讀了蠻多投資策略,對各種理論也略有涉獵。所有的投資策略大概不脫二個結論:(1)分散風險 (2)長期持有。身為乖寶寶的我,在畢業之後我也蠻信奉此套。加上附近的同學朋友經驗,確實也讓我比較喜歡風險小且長期投資的基金、債券之類的。
30個研究所同學中,大約有一半的同學是在財金界。從銀行、證券、金控或投信等等,想要買啥商品絕對隨便都一大籮筐給你選。加上熱愛科技的老媽也把股票拿來當娛樂,所以每次同學會都變成「報明牌大會」。當然從明牌之中,也是有賺有賠,不過賺的時間好像比較多。
另外的角度來說,我同學大概也算是蠻認真用功的一群人。當他們每天花了這麼多的時間在研究股票,星期六日還加班,而且還有同行互相交流資訊的情況下,一般散戶怎麼可能比他們準。雖然我覺得台灣散戶比較不像是在"投資",甚至不算是"炒股票",而是「賭博」。我就曾經聽我朋友說:「xd,這隻股票賭輸了」。或許這種"賭博"的心態這麼嚴重,才讓台灣或是大陸、香港股市散戶的比例高過九成。
- Jun 03 Sun 2007 23:12
老媽的 PVR
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 PVR ?
PVR = Personal Video Recoder,個人數位錄影機。
簡單來說,就是把以前的錄影帶,改成DVD或是硬碟。這種產品早在三、四年前就有了,目前在市場上也不算新的產品,但是用的人也不多。大概是電視節目己經太多,看都看不完。加上娛樂活動變多,電動也只是多種選擇之一。真的有名或是好看的電視,市面上都可以買的到甚至BT下載。因此對錄影的需求也減少了許多。
這麼一個冷辟的產品,我老媽郤在四年前就問過我,而且這幾年來一直不斷的想要購買。有這麼一位高科技的老媽,真是讓人害怕。這主要是和我媽的生活習性有關。我媽媽熱愛跳舞,這在50~70歲左右的婦女,算是一個蠻流行的休閒活動。而我媽又是跳男生,當然在男女比1:N+1的地方大受歡迎。加上男生需要背舞步帶女生跳,她更是狂借了錄影帶來觀賞,並且吸收新知。媽媽們各是"好吃道相報",那個人燒了新的DVD,一定馬上借了,我媽還是要幫我二個阿姨燒,所以我的燒錄機根本都是她在用:我只好邊玩PS2邊幫他燒……燒片很花時間啊,XD。
- May 16 Wed 2007 15:15
挪威森林的關店與台大公館商圈的變化

事實上,我對這家「挪威森林」咖啡店沒有啥記憶與感情。我研究咖啡是在我當兵的時候,在此之前我一直沒有進去過這家咖啡店。直到有一次同學會,有位女同學經過娜威森林前時說:「我好羡慕你旁邊就有娜威森林喔!」這個時候我才驚覺到,原來我家旁邊也有這麼一家超有名的咖啡店。
就整個咖啡界來說,在還沒有星巴克的年代,那時候拿鐵、expresso都還是相當冷門花俏的玩意兒。當年引進義式咖啡的人,教出了幾個徒弟,分別開了幾家有名的店,包含了著名的三隻小豬(邦德里艾、波西米亞人、蒂維娜)與娜威森林。大概拜地點所賜加上村上村樹的流行,娜威森林反而算是義大利咖啡界的最有名的店。如果有機會的話,我再介紹一下我的咖啡經與私藏好店 ^_^
挪威森林的咖啡算是不錯的,在公館商圈更是首屆一指。更重要的是,咖啡店能夠在公館商圈連開15年,真的真的算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紀錄。我之前還蠻常去娜威森林的,最主要是因為他是附近咖啡店裡,唯一可以在室內吹冷氣抽煙的店。這對我那些煙癮大的老同學們非常重要。
- May 04 Fri 2007 14:44
7-11的鐵道御便當
- May 04 Fri 2007 10:39
GPL vs Web2.0 vs 智財權
- May 03 Thu 2007 01:10
書評(1):紅火星
- Apr 30 Mon 2007 09:54
結婚要看日子嗎?
- Apr 20 Fri 2007 13:33
言情小說 的公式
- Apr 17 Tue 2007 00:12
全台灣最多人穿的 外套 !!
- Jan 11 Thu 2007 23:54
近來的佳語
風度,是留給自己的!
和人爭吵,或是感情問題,請儘量不要讓情緒崩潰,不然後悔的只是自己。
人的個性是很難改變的,找個適合自己的比較簡單!
不要幻想對方可以改變,因為你也不曾經為對方而改變。
不然,對方要你改成:「請你不要再叫我改。」這一點,你做的到嗎?
- Dec 29 Fri 2006 23:57
時間與機會
機會,就跟老二一樣,緊握著,就會變大。
時間,就跟乳溝一樣,擠一擠,還是會有。
所以人生,就是在乳溝中找尋老二!
好的機會,必定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~~
- Nov 30 Thu 2006 00:01
好書推薦
當你要介紹好書時,你會說出那幾本書?
我看的書(純文字,非漫畫)應該不多,最多的時期應該是當兵吧。
還記得在半年內,約看了七十本書。
每一本書我都是認真的看完;因為有女生看言情小說一本20分鐘為對照。
第二種最適合看書的時間,就是在出國時。
因為飛機上或是晚上沒有事情做,也是有很多機會可以好好的看。
- Oct 30 Mon 2006 00:03
一段對話
最近看到一段對話,讓我印象深刻。
可是仔細想想,郤又覺好像說的不清不楚,適用性又太低。
但是但是,我又覺得說的好。
老鳥對年輕人說:「你的願望是什麼?」
年輕人說:「快樂的生活!」
老鳥:「這個想法非常的自私…」
- Oct 22 Sun 2006 00:04
女人的嗜好
我一直有個疑問…
為什麼女人有嗜好的比例很少?
雖然社會上給的教育方式和生理上的不同,但是真的在嗜好方面,男女的差異有那麼大嗎?
先來看看男生的嗜好有那些?
(1)運動 (2)高科技產品 (3)爬山、潛水、等戶外活動 (4)讀書 (5) ACG(卡通ANIME-漫畫COMIC-遊戲GAME)
(1)運動(藍球、棒球、足球等)對男生比較有先天上的優勢,加上生理期的問題,還有台灣女生愛美不愛曬太陽,加上女生總是希望美美的。加上男生汗流夾背對某些女生來說還有加分效果,更是讓男生喜歡運動比例原本就高於女生。
(2)高科技產品,工程師最愛。工程師為啥男生多?生理上的不同(哈佛大學校長說的),再加上社會比較容易女人的數學差,還有未來的經濟壓力等,造成讀工科的女生普遍比較少。
- Sep 28 Thu 2006 00:08
台灣怪現像之三
(原文是有五個,這第三個我最有同感)
會英文的很少說,不會說的拼命講
解讀:英文在社會上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,於是乎緊張的人們開口閉口都要來兩句洋文才稱得上是有學問,奇怪的是這些「有學問」的人說的英文只可用破爛不堪、毫無章法、亂七八糟、胡講一通來形容,徹底掌握「一句一單字」、「隨口露兩句」的原則:
老王:『總經理很 Care 的那個 Project 現在完成了幾Person(%)?』
阿 Paul:『 OK,我現在就幫你 Confirm 一下。』
- Sep 23 Sat 2006 00:09
"Robert、Terry、David..."台灣科技業為何人人都有英文名字?
(我非常喜歡的一篇文章,原作者david……你就原諒我的轉貼吧!)
爭取客戶認同?與洋老闆拉近距離?深層弱勢被動心態不易言說
台灣的製造業有個怪現象,9成5以上的人,不管你是三重出身的、南京東路出身的、還是近來的科技新貴,人不分男女,地不分台北還是新竹,都會取一個英文名字。Robert、Gary Terry、David、Raymond、Stanley、Rosemary、Stella等等,這是一項傳統,也就是沒人會限制你用中文本名,但是整體的企業文化就是讓人很自然的選用一個英文名字。比較熟悉的英文名字就那幾個,於是有時候與老外開比較大型的會,一叫David就有2、3個人抬頭起來。
但是很奇怪,我看一波波新的工程師進來,英文都還不會講,卻也大多數已取好英文名字。這5、6年來全世界到處跑,接觸好多國家的工程師,韓國的工程師很少用英文名字的,大約2成吧!大陸的工程師也不多,也是1、2成吧!日本的工程師更少了,不到1%,歐洲的工程師、採購人員更是絕無僅有。為什麼獨獨台灣製造業的工程師9成以上會用英文名字呢?香港大概也是9成以上吧!我
想這個現象有其深一層的文化意義與情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