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ep5vbjgtn8qtfxcublra.jpg
(圖片來源:關鍵評論 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)

本篇文章第一版寫於2022年2月20,最後修定於2022/2/22。未來將隨著我讀書研究與討論結果,不定期更新。
會寫這篇文章,主要是大女兒在進入五年級後,開始研究國中應該讀那裡。不研究就算了,一研究就發現今的大學聯招制度的混亂簡直就是個悲劇。在經過2年默默看了無數的討論與資料下得到一些心得,寫下來是讓以後的家長有個比較快的入門,同時也為自己這二年多來的研究做個整理。


(1) 教育的目的

「教育的目的」: 最核心的任務就是「讓學生適應在未來世界的生活」!

剩下還有其他的目的,像是:促進經濟進步、社會階級的轉換、建立國家的意識建立等等等等,但是都是次要的。

(2) 台灣的社會與文化

暨然是「未來世界」,台灣人最主要還是在台灣生活,所以我們就要看一下台灣社會的幾項重要特色,主要是對教育方面有影響的特色。

(2-1) 低度信任引發對公平的重視
台灣是一個「低信任度」的社會。
基本上,我們不太相信別人,然後我們很多做事情都是靠關係直喜歡走後門,每天報紙上的弊案「有關係就沒關係,沒關係就有關係」。因為生活上遇到很多不公平的事,所以我們對於「公平」是非常非常的重視; 而對「公平」的重視,最終反應到對「入學制度」的評價上,會要求入學制度要”極度”公平。


(2-2) 考試引導讀書方向
全世界都一樣,就像找工作這個也沒有什麼好爭論的。美國工程師為了進GOOGLE、FB 或 AMAZON等等,也是狂刷題,而且這些工程師都是世界一流中的SSS級。結論就是:「考試方向決定讀書方向」,舉世皆然。
出了社會也是要考試,律師、會計師、財金證照、高普考或職業證照等等,也都是要考試。

(3) 未來人才的需求
未來世界需要怎樣的未來人材?

我們現今的教育制度是德國的洪堡體制,基本上的核心概念就是訓練出優秀的工廠工人。這種教育體制對一個從未開發國家晉升到己開發國家的時段,是有非常大的幫助。這也是台灣經濟奇蹟的基礎之一,在世界各個己開發國家都被驗證過。

但是到了現今,台灣己經算是己開發國家,加上AI等新科技的導入,對於未來的人才需求已經明顯要朝向多方面的綜合實力來培育,而不能都像以前只有洪堡填鴨一途。這個趨勢己經被歐美各國所認可,大家也都朝向這個方向走,開始改革並且嚐試各種教育方式的可行性。


(4) 小結

1. 未來的人材是需要靈活思考具備整合性多元能力 -> 
2. 學生只會讀對考大學有用的課目 -> 
3. "筆試”有最高公平的鑑別度,但是無法測試學生的多元能力  ->
4. 多元能力目前只能用”書審”來評量 ->
5. 大學聯招開始提高”書審”比例來迫使學生學習多元能力


以上(1) (2) (3) 小節的結論就是:「台灣未來需要的能夠獨立思考定義問題、然後收集各方資訊並加以整合解決前述問題的人。因為大學招生影響國高中讀書方向,所以為了訓練學生的多元能力,只好讓大學入學考試走向”書審”一途,不能只用”筆試分數”來當作唯一標準。」

「書審」 的設計與算分比例,就變成這些年來大學入學考試的改革重點,也是整個爭議的焦點。

目前108課綱的每學期都要交多份學習履歷或之前的高三寫1次的申請入學資料,均為書審的方式。以下就以目前學習履歷為主,舊制申請為輔來討論。

(5) 書審申請制的優點

(5-1)多元學習
「書審」與「面試」的入學方式,可以迫使學校與學生去學習各種課本以外與非筆試的能力,而不是每天狂刷題增加熟練度而己。

(5-2)對大學系所與未來工作提前準備

相較於20年前只有自然與社會兩組,因為申請制讓學生提早了解各個專業知識與對應未來工作的差異,確實是非常好的想法。

雖然這項立意良好,確實也會發生某些作用,但是也有其限制。在高中課業更加繁忙的現況,僅僅靠一點點的實習或是短時間的經驗,就能夠讓小孩決定未來從事工作的甘苦,實在是天方夜譚。

相較於「選到自己喜歡的工作」,可能讓學生「知道自己不喜歡從事的工作」有更大的機會,至少在申請科系時可以確定那些不會選擇。

回過頭來,如果一位同學從高一的3年學習履歷都寫文法商,但是一位2年級才從理工轉文法商,因為 3 vs 2 的情況下,讓後面的學生沒有辦法錄取文法商組。簡單來說,現今的制度對16歲就立定志向的人有優勢;把「較早找到志向」列為錄取標準,是否合理?

(6) 書審申請制的缺點

(6-1) 公平性的質疑
使用申請入學與面試遇到的最核心的問題就是「公平」!!
前面有講過,華人社會低度信任的社會,加上對孩子教育的重視,所以更是嚴重到完全無法忍受”任何一丁點”可能發生作弊的狀況。
「書審申請制」因為沒有明確的標準,加上台灣社會非常的緊密,親朋好友間總是有人認識A大學的B教授,更讓人覺得有走後門的「可能性」。
所以因為這個「可能性」,每次討論到教改的書審申請制時,”公平”二字總是會出現,而且一堆人讚同。

根據我私下問過幾位教授同學朋友的結果,他們都自認是公正客觀在審核學生入學,沒有營私舞弊。另外的角度是,審核也不是一、二位教授,真的有弊案,難保某位教授或助理那天翻臉,就晚節不保丟了飯碗。

可是問題在於,台灣民眾要的是「全部」的審核都是公平公正。這在邏輯上是做不到的,因為你沒有辦法去證明一件沒有做的事情沒有做。而且今年沒有做,不代表明年或後年沒有做。

就實質審核上來說,書審申請制也必定沒有一個標準。哈佛大學招生中心主任離校後,自己開了顧問公司時,別人也是問他:「哈佛的錄取標準為何?」他的回答是:「我也不清楚」。

結論上來說,只要有書審申請制,就己經放棄筆試等級的絕對公平。這是為了達到多元學習的必要之惡,兩利相權取其重,但是不符合台灣的文化。

這是個無解的問題,短期內社會文化是無法改變,長期能否改變也不知道。

(6-2) 學生負擔的增加

雖然我不是高中老師且孩子也沒有正在讀高中,但是根據我從各方打探到的消息,目前高中課程的內容總涵量和我民國82年考試的時候是差不多的(民國82年時還要考三民主義)。

在學習總量不變之下,加上每學期要交的4-6份學習履歷或是申請報告、面試練習,或是其他各種多元學習項目,讓現在高中生的負擔最後竟然比我當年還再沈重。

先別管歷任教育部一直在講的”快樂學習”,為了讓孩子能夠適應未來的人生,「養成學生終身學習」是絕對需要的。但是在功課壓力更重之下,學生會喜歡上學習?這實在極度矛盾。

(6-3) 階級流動降低
相較於最著名的甲級貧戶陳水扁拼上總統,書審與面試讓社會資本高的家庭具有更高的優勢。原本書審申請制的是來自美國,當時採用的原因是為了白種人拒絕猶太人進入常春藤的學校,透過類似童子軍收集徽章的方式來拒絕的入學申請;因為當時像是學生會長都是英德白種人的天下,猶太人是無法當選的。

目前教育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是採用繁星的方式,讓偏鄉學生能夠進入好大學就讀。就進入台大的高中數從3x變成2xx,或是屏東鄉下高中的考取大學資料來看,這個方法對偏鄉確實是有幫助。不過對於都會區的弱勢就更不利了,尤其台灣都市化的程度愈來愈高。

(6-4) 理工基礎知識的累積
現代社會的進步,甚至可見未來的進步,都在於科學。數學、物理、化學這三種理工科學知識,其實是需要重復計算與熟練,打好基礎才能應付未來科學工作上的需要。也就是說,數學物理化學用填鴨式的重復狂算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;而這偏偏是近未來社會進步的關鍵。

這邊引出另外一個我很想講的事。
「學習新知」與「應付考試」,從來就是二件事。「學習新知」對我來說是很快樂的,我這幾年在知識經濟的推波助瀾下從”得到APP”或是相關Youtube影片聽的很過癮,我甚至在面對任何話題都可以嘴出一套道理。

但是如果面對考試,就是要熟練、熟練再熟練,就是要進行無聊的重復練習,一點都不有趣。所以當「學習新知」變成「應付考試」時,就是非常無聊且讓人厭煩的事。天下間,通常只有壓力才能逼使人類做出這種長期而讓人厭煩的事,像是”考試”或”工作”。

我實在不知道,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有沒有考慮「學習新知」與「應付考試」這二件事的差異。當你發現要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向遠方時,要站在巨人肩膀上是需要無聊重復無聊的練習的。基礎知識要內化應,在心理學上己經證實,唯有重復的練習才可能。

(6-5) 大學自主的降低
判斷「自主」的最重要因素有二個:人事與財務。就人事面而言,誰當我們的主管是自己選的,自己的學生要自己找,這個才叫做大學真正的大學自主。

目前教育部為了讓大家達到多元入學的方式,所以強制各個系所的採用筆試記分的成績最多只能50%,而其他申請項目可以超過50%。這種干涉入學方式,就基本上違反大學自主的一個核心精神。一個大學不能用自己認可的方式來選出學生,說啥自主都是半殘。

以目前我研究大學系所對多元入學的態度,真的是沒有一個統一標準,甚至同系內的教授也有不同的看法。
有一些系所確實對採用非筆試有很高的認同度。像是某位牙醫教授表示,他們覺得筆試成績到一個程度以上即可以,不一定每個學生都要到99分,只要能夠收到90分以上的學生就足夠了。牙醫的核心技能之一:手要夠巧,所以有牙醫系的考試第二階段都在做雕塑測驗。
但是也有一些科系就是要求種基礎能力好的,就是數學會算、物理會解與化學會背。之前台大理工科系在第二階段時,重新再考一次筆試來做為錄取與分發的方法,就是最好的代表。這也是在教育部強力干涉下的求全辦法。

(7) 建議
以下我研究半天的幾點建議,比較是重點概念,也是務必是要遵守的。

(7-1) 不要一試定終身:美國的半年一次SAT,或是台灣之前多次考試形態都可以。不過我比較認同美國的那種考法,壓力會比較小。

(7-2) 減少寫大報告的次數:一學期的極限應該是 1-2次。像學習履歷的 6個/每學期,實在是搞死所有人。

(PS: 最近聽到某老師說,會改成每學期要交學習履歷的原因之一,是因為舊的申請制只要做一份報告,而這份報告可以被修到完美,最後造成沒有鑑別度。所以改成學習履歷,就是要讓你每學期都寫,造成差異化)

(8) 結論

可能沒有看到過當年教改初期的那個傳說中的建構式教學,最後把九九乘法表撿回來的鬧劇,但是目前的教育改革我覺得基本上來說是,是比我於1993年高中畢業前的那12年要好的很多,尤其是我看到女兒經歷的小學教育部份。

面對未來生活的挑戰,「多元學習」己經是必然之路,連帶「書審」就成為必然的結果,也帶來了許多”筆試”所未見的負面因素。這些負面因素是否抵的過正面效果,就見人見知智了。

(增修 2022/2/22)

前面所說的「多元整合性人材」,其實比較屬於能力偏前50%,甚至30%的人,或是更少。在討論教育時,無論父母或是政策制定者,都是希望學生的能力提高,或是成為社會中的菁英。但是,菁英畢境是少數,那其他人適合怎樣的教育呢?

就各方的研究結果,像是美國一些針後落後學生的改進教育方式,結論是洪堡式教育才是王道,而且愈填鴨制式愈好。

不過,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好,成為菁英,自然不會想要舊式的教育。而且這種類似「能力分班」的做法,把國民分等級或後段班的負作用,讓分級的作法不可行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教改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jboylee 的頭像
    djboylee

    山外幫

    djboy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