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有二個段落組成,分別是 「廠商 VS 消費者」與「近代20年音響研究之進步」。
問「好聽」如此多驕,引無數廠商競折腰 XD
「好聽」這二個字,是消費者追求的目標,也是廠商賺錢的目標 (哈!)。但是為了追求「好聽」二字,消費者與廠商的立場是大不相同的,甚至發生廠商對自己產品的技術原理的介紹解釋,消費者完全不買帳,而且這種消費者還在音響界佔有極高的比例。
每次我都想到,一個是每天研究音響8小時以上,見多識廣還有生存壓力的廠商,別外一邊是消遣娛樂的消費者,可信度真的是不用我說。
(1) 廠商 vs 消費者
如果身為一位消費者,可以到處走走聽聽,品頭論足,講述自己的 喜好程度,甚至為產品打分做排名。這個沒有什麼壓力,只要自己 開心就好,最好找到同好那更是人生一大樂事!
簡單來說,對於消費者,尋找 「好聽」,是一件開心的事情。反正只要進到音響銷售店裡,好好享受接下來的服務即可,求的就是一個「爽」字!
如果身為一位廠商,「好聽」就不是那麼簡單了。廠商為了賣產品, 就必需要開始分析「好聽」要怎麼來,尋找出規律與原因,並將有限的研發資源投在關鍵的項目上。
這可不是靠人耳聽一下,然後靠感覺就可 以找到方向,並且將產品改的更好聽。而是必需要透過科學的研究方法, 分析比較後,找到關鍵因素並加以改進。
像是客戶會說:「這個聲音有點小」、「能否讓人聲更明顯?」、 「底噪好像有點大聲」等等。
對於聲學的研究,國際上有AES(https://aes2.org/),除了學者會在裡面發表論文外,廠商也佔有相當的比例。國內算是最專業領純的聲學研究所:逢甲電聲所,也是與全台最大的台中聲音設備製造商-美律-有很深的合作。
Sean Oliver 就曾說:「消費者需要是魔法師,不是工程師。」
but,但是,音響是一個科學工程的產品啊啊啊啊啊~~~~
~~~~~~~~
這也是為什麼,常常在網路上聽到消費者寫到:「你要去聽啊,好聽最重要」。這真是廢話,好聽原本就是所有人的目標,問題是怎樣去達成。這些音響的科學研究,就是為了達到「好聽」的目標才去做的。
回過頭來,每次聽到有人說:不相信A、B、C 等業者的說法……我就很忍不住詢問:『你就是聽A廠的喇叭,或是聽B業務賣的測試儀器做的產品,但是你不相信他們說的話?』
(2) 近20年聲學之研究
綜觀來說,音響系統己經近20年,甚至40年沒有什麼大變化。主要就是靠擴大機去推動喇叭單體,進而發出聲音。但是相比2000年以後的近20年來,音響系統還是有很多"明顯"進步的地方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。
(2-1)利用核磁共振影像(MRI)研究人類聲學感知
根據台大音樂研究所蔡振家教授於Youtube上的公開影片中表示,於1996年醫療界的核磁共振影像(MRI)成熟後,1999年開始有人拿來研究人腦的運作。原本聲音在腦部的影響與運作是難以觀察到,但是透過核磁共振後變的可以觀察研究分析。這對聲學基礎研究有非常大的進步!
據了解,從2000-2010年中間,相關研究與論文產品頗多,但是2010年後有減少的趨勢。
相關影片推薦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R_eDWoX3U4&list=PLil-R4o6jmGiMUoCl9V_GNYp3mgQJRuJU
(2-2)開發儀器的進步
因為3D模擬軟體的進步,讓工程師可以在電腦前,就對整個揚聲器的設計進步模擬,節省了大幅度的開發時間,也可以減少人為的錯誤。
像是號角喇叭的開發,就是得利於模擬軟體COMSOL的的幫助才得以達到完成體!(https://youtu.be/lcxFQ-91koI)
同時間,聲學相關測量軟體的進步,讓工程師可以快速的分析資料,也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,對於產品研發也有非常大的進步,像是Audio Precision的產品。
(2-3)聲學研究的進步
聲學研究 到底進步到那裡?
比較可信的話法,應該是:「現在科學技術能夠研究出來的項目,應該都研究完了。我們對人類聽覺系統與音響系統,應該都有充份的了解。當然還是有許多細節仍然是未知,但是己經不影響整個系統。」
主要是玄學派的人事,因為不喜歡去研究看資料,只憑想像且只用不可靠的人類聽學去理解音響系統,最愛說:「音響是非常復雜且神密的東西,有很多未知的事。」
我的想法是要拆開來看,用通俗一點的說法:影響音響系統的因子很多,但是每個因子我們都很清楚作用。不過這些因子太多了,當交互在一起做用時,人腦與電腦目前的運算常常找不到最佳解,或是能夠把所有的狀況都顯示出來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