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音響資料讀書心得

(網路資料來源 補充於文章最後)

(1) 戰文

音響的科學與玄學之戰! https://djboylee.pixnet.net/blog/post/33539458 

【黑膠】好嗎? 黑膠 vs CD https://djboylee.pixnet.net/blog/post/33529405 

「數據好」音響系統,就是「聲音好」?? https://djboylee.pixnet.net/blog/post/33528349 

USB線材是否會影響『非同步usb-dac』的聲音輸出 https://djboylee.pixnet.net/blog/post/33521458 

CDP是否會讀錯數位資料? https://djboylee.pixnet.net/blog/post/33521428 

聲音品質:光纖 vs 同軸 vs HDMI

https://djboylee.pixnet.net/blog/post/33527542 

 

(2) 感謝

在這五年的音響研究中,除了網路上那些不辭辛苦寫科普文章的高手之外,要特別感謝幾位與我討論的人士。

首先要感謝我的同事兼好友Andrew,曾經蓋過無響室與做過高階擴大機的高手,指導並解決我各種困惑;也因為有他,才讓我對整個音響系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與看法。

也要感謝我另外一位同事兼好友翔哥,身為系統廠HW傳說級的神人,被我給煩死下還願意教我電子系統設計。

PTT上有許多提供資料與討論網友,像是Oswyn,Tosca等等等等等等族繁不及備載,也是非常感謝。

在FB上,DX論壇主持人楊老師與鐵吹製作陳老師,都曾經提供我非常大的助益。

至於知乎上音響業界名人「鬼斧神工119」,將音響業界的各種專業知識真正科普到中文圈內,也帶起音響科普界的熱潮。沒有他幾年的努力翻譯,華人音響界可能還是一灘死水;他的文章和影片,真是惠我良多。

 

(3) 歷程

我大概是從2016年年底開始研究音響。原本以為資料非常好找,畢境音響就是一個純科學工程的產品,而且每個家裡面都有音響類的設備。

但是沒有想到,華人圈(台灣與大陸)在音響工程相關資訊非常的少,而且眾說紛云,吵成一圈,完全沒有主流或是比較肯定的答案。

當去圖書館找資料時,根本沒有幾本和音響相關的書籍,不然多是2005年甚到2000年以前的舊書。

後來才知道,原本在60-80年代時,台灣曾經是喇叭代工王國,後來產業移到大陸後,就只剩少數公司仍在堅持。加上電子業的吸金,所以產業更是一蹶不振。雖然各大學仍然有聲學相關實驗室,或逢甲大學電聲所,但是資料仍然極度缺乏。

整個關鍵的轉折,應該是2018年對岸知乎上的音響從業人士「鬼斧神工119」的出現。因為他在外商的工作經歷,將各種專業的音響知識翻成中文,特別是有各種爭議的話題也有相關科學佐證,讓中文圈的音響科普真正的爆發。配合上這幾年Youtuber類的知識網紅眾多,也讓民間高手相繼投入,都讓整個音響科普知識圈的爆發。

 

(4) 爭議的由來

電子業也近40年了,相關IC都己經非常成熟,所以我從2016年開始進入音響界有一個最大的好處:技術都非常成熟了,而且資訊非常流通,許多事情都有明確的定論。

對於玩音響幾十年的老手來說,因為當年技術上的不成熟,加上玩音響的人常常就是要「與眾不同」,資訊不流通,所以在此背景下有許多違背科學的結論。但是當時代進步時,因為種種原因,不願意接受最新的科學研究與結論,或是產品的進步與問題的解決。

這也很正常,畢境,愛因斯坦也不相信上帝會擲骰子(量子力學),何況是一般人。

還有像是前面那篇「CDP是否會讀錯數位資料?」一樣。前幾年在網路上常常看到CD到底會不會讀錯資料的爭議。就以系統的角度而言,只要找到做 CD servo ic 的RD,就可以確認其資料的正確性。因為做CD servo ic的RD必定會去驗證資料的正確性。從我找到的資料而言,在2004年就己經有教授做出明確的資料論證了,而且這份資料還放在網路上供人下載,結果網路上還是有這種爭議,實在讓人覺得匪疑所思。

 

(5) 結論

最近看到FB「音響難民營AudioRefuge」寫了一段話,讓我頗為受用:『無論什麼唱片,什麼音樂,只要作成音響要撥放的軟體都要經歷過錄音室,那這個標準就是一線錄音室聲音,現今所有的一線廠商的聲音走向都是走向美國一線錄音室,所有軟體都會回歸錄音室,如果沒有標準,不就你的錄音室和我的錄音室完全不一樣,錄音師也不會只會待在一間錄音室』

就我個人而言,整個音響系統的研究算是告一個段落。身為熱愛筆戰的人士,研究音響確實非常有趣。雖然仍然有很多細節我沒有研究到,不過目前因為用不到,己經讓我燃不起興趣。

最後,感謝陪我渡過這段時間朋友與網友,謝謝你們!!

(6) 後記

        「消費者」 vs 「廠商」

        如果身為一位消費者,可以到處走走聽聽,品頭論足,講述自己的喜好程度,甚至為產品打分做排名。這個沒有什麼壓力,只要自己

      開心就好,最好找到同好那更是人生一大樂事!簡單來說,尋找「好聽」,是一件開心的事情。

        如果身為一位廠商,「好聽」就不是那麼簡單了。廠商為了賣產品,就必需要開始分析「好聽」要怎麼來,尋找出規律與原因,並將有限的研發資源投在關鍵的項目上。這可不是靠人耳聽一下,然後靠感覺就可以找到方向,並且將產品改的更好聽。而是必需要透過科學的研究方法,分析比較後,找到關鍵因素並加以改進。

        像是客戶會說:「這個聲音有點小」、「能否讓人聲更明顯?」、「底噪好像有點大聲」等等。

        Sean Oliver 就曾說:「消費者需要是魔法師,不是工程師。」

       but,但是,音響是一個科學工程的產品啊啊啊啊啊~~~~

(7) 資料來源

        以下是我個人經驗,對科學邏輯與音響研究有更深入研究的資訊來源,

      供原PO與其他人參考。

  (1)音訊工程學會(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)  https://aes2.org/

        應該是全世界音響界最大的專業協會,在論文出版與學術研討上,具有領先的地位。大家使用的音響器材的技術人員,常常在上面發表論文,或是為那些教授的徒弟。

  (2)台灣AES分會

       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AES.TAIWAN

        中文版,會舉行各種conference,可以親臨與專家討論。

  (3)學術資源

        (a)目前以逢甲電聲所是台灣音響界的執牛耳的地位,其他像是華梵、台大等也有教授研究。( 歡迎補充 !! )

        如果想從事音響相關工作,可以優先考慮去讀逢甲電聲所

        https://earmp.fcu.edu.tw/

        (b)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456430375342403/ (王老師的音響與電聲技術討論區)

        (c) http://www.eatd.org/index.asp (電聲產學技術發展與驗證聯盟)

        (d) https://acouslab.neocities.org/ (台大聲學實驗室/海工系)  

        (e) http://homepage.ntu.edu.tw/~tsaichengia/tsaichengia_c.html
              (台大通職教育的YOUTUBE上有蔡教授的教課,從基礎教起,很值得一看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台大音樂學研究所 & 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 :蔡振家教授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課程:https://youtu.be/rR_eDWoX3U4?si=-UCq5AAR0Gc5jPck
               老師個人官方頻道,有最新的影片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cgtsai1971/featured
               老師的BLOG:https://cgtsai.wordpress.com/

 

  (4)其他

        a. 鬼斧神工:https://www.zhihu.com/people/dai-yu-xiao-72
            入門書籍與資料簡介: https://youtu.be/MCWQyLesXkE 

        b.  知乎某網友,和鬼斧神工對著幹:
        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355842375 只要你看到這裡,這篇文章是一定要看!!

        c.   陳星奎老師的YOUTUBE: 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Honaiahak 

        d.   李氏音響的喇叭製作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user-by8yf8ij1l

        e.  某英國音響研發工程師的碎碎唸 https://medium.com/@airyfidelity.  作者曾任KEF音箱設計工程師,具備豐富的實戰經驗。BLOG上的文章含金量高到嚇人,最重要是有解釋如何用數據圖表來評估修正音箱。

       f. 聲音的重現:音箱與房間的聲學與心理聲學(第3版)

             作者:弗洛伊德·E.圖爾 (Floyd Toole)

             譯者:戴雨瀟 (鬼斧神工119)

聲音的重現的價格推薦- 2023年9月| 比價比個夠BigGo


           

 

  (5)科學的定義

        吳軍 所著 「文明之光」

        吳軍在 得到APP 上有開設 硅谷來信,共三季。在第二季與第三季中,有針對科學的定義與實驗方法有詳述,講的透徹完整。youtube的版本並非原版,所以我就不提供了。請大家購買正版課程。
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音響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jboylee 的頭像
    djboylee

    山外幫

    djboy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